华东医药(000963)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2年是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党和国家采取积极举措,使经济社会发展顶住压力,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受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医保改革,药品集采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影响,中国医药行业整体面临结构性调整,叠加经济下行因素,行业整体收入和利润增速空间持续受到挤压。但中国医药制造行业潜在市场空间仍然巨大,长期来看国内医药企业将继续在政策推动下向创新转型,并将带动行业整体优化升级。
2022年国内医改政策也在持续深化,多项改革举措继续落地和完善,全国药品集采和医保谈判常态化,行业生态加速进化,控费降价总基调不变。2018-2022.6国内医药已经历7次全国性药品集采、3次全国性高值耗材集采、6次医保谈判议价以及数十次地方性集采,共覆盖294种药品,按集采前价格测算涉及金额合计约3,246亿元,约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生物药年采购额的35%。
2022年受集采及内外多重因素冲击,国内医药工业整体增速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038.5亿元,比上年下降4.0%(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中医药制造业2022年累计营业收入29,111.4亿元,同比下降1.6%,营业成本累计16,984.6亿元,同比增长7.8%。累计利润总额4,288.7亿元,同比下降31.8%。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963)创建于 1993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于1999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历经20余年的发展,公司业务覆盖医药全产业链,拥有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美、工业微生物四大业务板块,已发展成为集医药研发、生产、经销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药上市公司,公司连续十三年上榜财富中文网评选的《财富》中国500强;荣膺全国工商联“2021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业百强”“2021年度中国医药商业百强”。
公司医药工业深耕于专科、慢病用药及特殊用药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形成完备的医药生产制造和质量研究体系,并形成以慢性肾病、移植免疫、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领域为主的核心产品管线,拥有多个在国内具有市场优势的一线临床用药,同时通过自主开发、外部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重点在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三大核心治疗领域的创新药及高技术壁垒仿制药进行研发布局。公司持续开展产品国际注册、国际认证、一致性评价等工作,并持续取得成果,已形成面向国际的制药工业体系,与多家国际创新研发企业保持研发及产品合作关系。
公司医药商业长期深耕浙江,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十强,在浙江省内已设立11家地区子公司,客户覆盖全省11个地市、90个区县(县级市)。拥有中西药、医疗器械、药材参茸、健康产业四大业务板块,涵盖医药批发、医药零售、以冷链为特色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医药电商、医院增值服务及特色大健康产业,进一步开拓产品代理与市场拓展领域,中医药产业构筑从基地种植到饮片炮制、自动化煎药、自有品牌功能性产品的全产业链。作为省级医药商业龙头,公司医药商业重点强化政策事务、储备、配送、营销能力,搭建服务平台,构筑区域性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公司医美业务秉承“全球化运营布局,双循环经营发展”战略,以国际化视野,通过前瞻性布局,已拥有无创+微创医美领域产品三十余款,其中海内外已上市产品达二十余款,在研全球创新产品十余款,产品组合覆盖面部及身体填充、面部清洁、埋线、皮肤管理、身体塑形、脱毛、私密修复等非手术类主流医美领域,已形成综合化产品集群,产品数量和覆盖领域均居行业前列。全资子公司 Sinclair是公司全球化的医美运营平台,总部位于英国,在英国、荷兰、法国、瑞士、西班牙和以色列拥有研发中心,在荷兰、法国、美国、瑞士、保加利亚和以色列拥有生产基地。Sinclair在全球市场推广销售注射用长效微球、玻尿酸以及面部提拉埋线等产品,并通过全资子公司High Tech和Viora在全球市场研发及拓展能量源医美器械业务。医美板块还包括全资子公司中国市场运营平台欣可丽美学及海外技术研发型参股子公司美国R2和瑞士Kylane。
公司在工业微生物领域已深耕 40余年,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转化能力,成功开发和制造了多种微生物药物,构筑了微生物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现有微生物发酵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公司工业微生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研发技术为驱动,以产业化资源为协同,已形成差异化产品管线和解决方案,拥有中美华东、珲达生物、珲益生物三个微生物研发平台,杭州祥符桥、钱塘新区、江苏九阳、美琪健康、美华高科、芜湖华仁六个产业基地,拥有目前浙江省内最大规模的发酵单体车间和行业领先的微生物药物生产能力,覆盖菌种构建、代谢调控、酶催化、合成修饰、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工程技术各个阶段高水平研发能力,构建了微生物项目研发、中试、商业化生产、工程和公用系统保障的完整制造体系。公司工业微生物领域所有研发项目累计已超过130项。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开放的创新药研发体系,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
公司高度重视创新研发,持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坚持“以科研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具有“临床价值、药物经济学价值、商业价值”为出发点,经过多年发展,已构建覆盖从药物发现、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至产业化的较为完整的药物研发自主创新体系,成立了全球新药研发中心。
公司创新研发聚焦肿瘤、内分泌及自身免疫三大核心治疗领域,通过产品合作开发及股权投资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制药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引进、融合、创新,打造了华东医药全球研发生态圈。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外部合作和产品授权引进(License-in)等方式,持续开发并形成了覆盖研发全周期的差异化创新产品管线,截止本报告发布日,公司已储备在研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项目52款,其中5款产品处于Ⅲ期临床阶段,3款产品处于Ⅱ期临床阶段,覆盖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等领域,有效保障了持续有创新产品临床推进和上市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中长期发展提供新动能。
2、全面的国际化业务开拓能力
公司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收购High Tech公司及Viora公司100%股权,深化布局全球医美能量源医美器械市场;与美国Akso、Kiniksa以及德国Heidelberg Pharma等公司开展产品或股权合作,补充并丰富国内外创新药商业化开发权益;加速产品国际注册,在线化学原料药全部获得美国FDA或欧盟等权威市场认证;注射用达托霉素、阿卡波糖片、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等产品已获得美国FDA批准,部分高端工业微生物原料产品已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发国际化物流采购供应商,实现采购能力的国际化接轨。助推CMO/CDMO业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已融入全球创新药研发产业链。
3、丰富的专科慢病产品管线及糖尿病治疗领域综合竞争优势
公司多年来深耕专科、慢病及特殊用药领域,在慢性肾病、移植免疫、内分泌、消化系统等治疗领域构筑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雄厚的市场基础,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国内同类产品前列。在糖尿病临床主流治疗靶点形成了创新药和差异化仿制药产品管线全面布局,目前商业化及在研产品达到二十余款;在器官移植领域也形成临床一线免疫抑制用药的全覆盖及多层次后续产品梯队。在抗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三大核心治疗领域均已有全球首创新药(first-in-class)布局,在肿瘤ADC药物领域已形成多个全球创新药物布局和研发生态圈搭建,构筑差异化优势。
4、国内领先的药学服务专业化团队及广泛的市场网络
公司医药工业拥有一支 7000人的专业化的药学服务及市场拓展团队,以临床价值及学术推广为核心,推进以综合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零售及第三终端、互联网线上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已逐步形成多渠道有效覆盖的局面,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
公司医药商业在浙江市场深耕多年,商业业态完备,经销品种丰富,在市场准入及网络覆盖方面具有综合竞争优势。公司持续提升物流、信息、财务、运营等四项核心能力,提供政策事务等高端增值服务,已与国内外90%的主流医药企业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实现浙江省公立医疗机构、重点民营医疗与零售药店客户全覆盖,市场份额浙江省内领先,行业排名连续多年保持前列。近几年,公司产品代理与市场拓展、特色大健康产业、以冷链为特色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医药电商等创新业务快速发展,已具备完备的冷链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和专业能力,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5、覆盖无创+微创主流非手术类领域的高端国际化医美产品管线
公司2018年通过成功收购英国Sinclair战略性布局医美行业,2021年和2022年Sinclair分别收购国际能量源医美器械公司 High Tech和 Viora,2022年 5月,获得爱尔兰EMA
Aesthetics 能量源设备Préime DermaFacial多功能面部皮肤管理平台于除德国、英国外的全球分销权。公司已实现非手术类医美注射产品和能量源器械中高端市场全覆盖;在面部和身体填充、面部清洁、身体塑形、埋线、能量源器械等领域拥有多款专利产品的全球权益,并拥有一支国际化的医美运营和BD团队。聚焦全球医美高端市场,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和能力,依托英国、荷兰、法国、瑞士、西班牙和以色列六个全球化研发中心,以及 Sinclair在荷兰、法国、美国、瑞士、保加利亚和以色列六个全球化生产基地,形成集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国际化医美业务,搭建起全球化医美营销网络,目前产品销售已覆盖全球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公司已拥有“微创+无创”医美国际化高端产品36款,其中海内外已上市产品达24款,在研全球创新产品12款, 产品组合覆盖面部及身体填充、埋线、皮肤管理、身体塑形、脱毛、私密修复等非手术类主流医美领域,已形成综合化产品集群,产品数量和覆盖领域均居行业前列。
6、立足雄厚的研发与产业基础,深入拓展工业微生物新蓝海
公司在工业微生物领域已深耕 40余年,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成功开发和制造了多种微生物药物,构筑了微生物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现有微生物发酵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公司工业微生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研发技术为驱动,以产业化资源为协同,已形成差异化产品管线和解决方案,拥有中美华东、珲达生物、珲益生物三个微生物研发基地,杭州祥符桥、钱塘新区、江苏九阳、美琪健康、美华高科、芜湖华仁六个产业基地,拥有行业领先的发酵单体车间和微生物药物生产能力,覆盖菌种构建、代谢调控、酶催化、合成修饰、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工程技术各个阶段高水平研发能力,构建了微生物项目研发、中试、商业化生产、工程和公用系统保障的完整制造体系。
工业微生物领域已开展立项研发项目累计超130项,主要包括xRNA和ADC等创新原料 17 项(含子项目71项),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30项,大健康和医美原料、动物保健 、生物材料及其他共 18项。公司成立了结构完整的工业微生物事业部,引进一流技术人才,全面接轨国际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研发效率,目前已有研发人员335人,硕博占比23%。
7、稳健务实的经营风格及稳定的股东回报
公司注重管理创新,努力通过提升经营质量来满足市场竞争需求。高质量的产品、出色的商业化能力、合规高效的营销服务、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创新的研发布局、完善的人才规划助推公司长期稳健发展。公司上市22年来已分红19次,累计分红金额50.84亿元,远超IPO时募集到的2.5亿元资金,为股东带来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2年,对于华东医药来说,2022年是转折之年、奋进之年、收获之年。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竞争冲突与合作共赢并存的局面也为公司的国际化转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一年,全体华东医药员工充分发扬“立足明天看今天”的创业精神,以恢复增长为核心目标,击鼓催征、攻坚克难,管理落地,奋楫扬帆,加快推进各项经营及创新转型工作,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市场诸多的不确定性,实现了创新转型和经营业绩恢复增长双战役的双丰收,在主动作为和奋斗实干中完成了第七个三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2022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7.15亿元,同比增长9.12%,实现了历史新突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99亿元,同比增长8.58%,如扣除参控股研发机构损益,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25.98亿元,同比增长13.24%。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8.56亿元,同比增长14.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常性损益净利润5.09亿元,同比增长19.20%。公司业绩实现全面企稳回升,展现了作为国内大型药企在经营上的坚强韧性;已逐渐走出行业政策因素影响,并构建了创新研发新生态,战略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走上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增长轨道。
报告期公司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营质量,实现综合毛利率31.90%,较上年同期增长 1.22个百分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23.82亿元,与营业收入和实现净利润水平保持匹配。截至2022年底,公司资产总额311.9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85.78亿元,资产负债率38.52 %,净资产收益率(ROE)14.21%。
2022年公司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深化组织架构改革,努力提升集团化运营水平。药服公司下设合规管理部、生产公司生产中心下设制剂八部、创新药研发中心下设ADC研发中心、运营管理部下设国际供应链部等,全面助推公司战略成功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充分调动关键岗位人才的积极性,明确责任与价值,有效地将个人责任、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助力公司长远发展。
一、报告期内公司四大业务板块的经营发展情况
(一)医药工业
报告期内,公司医药工业有力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影响,坚持向内找问题,通过狠抓体系建设,推动研发创新,注重能力提升,促进人才成长,推动生产经营及创新转型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果。核心子公司中美华东努力克服市场竞争和波动影响,经营趋势持续稳定向好,经营指标由期初下降转向恢复性增长,全年所有核心产品的销量均实现稳定及快速增长,逐渐摆脱集采降价对经营带来的影响,并顺利完成全年经营目标。2022年中美华东实现销售收入(含CSO业务)112.44亿元,同比增长10.88%,实现扣非净利润20.93亿元,同比增长4.71%,净资产收益率(ROE)24.54%。
1、继续完善研发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
公司高度重视创新研发,持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医药工业研发投入26.81亿元,同比增长44.8%,其中直接研发支出11.96亿元,同比增长24.2%,产品引进及研发股权投入 14.84亿元。多年来,公司坚持“以科研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具有“临床价值、药物经济学价值、商业价值”为出发点,已构建覆盖从药物发现、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至产业化的较为完整的药物研发自主创新体系,成立了全球新药研发中心。公司坚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创新研发的基石,已组建了一支覆盖创新药研发全周期的科研团队,拥有研发人员共1,543人,硕博占比34.7%。
公司创新药全球研发中心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优势化、差异化、源头创新”为主攻方向,实现自主创新+外部引进双引擎驱动,构建创新研发新生态;通过持续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壁垒的技术平台建设,为新项目立项及孵化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目前早期研发团队已筛选并评估上万个具有潜在活性的药物分子。截止本报告发布日,公司已储备在研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项目52款,其中5款产品处于Ⅲ期临床阶段,3款产品处于Ⅱ期临床阶段,覆盖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等核心治疗领域,有效保障了持续有创新产品临床推进和上市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中长期发展提供新动能。
依托优秀的人才储备和持续的资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孵化了内部全资子公司微致生物,搭建了微重组和微递送两个核心技术平台;组建了蛋白水解靶向嵌合物(PROTAC)、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I辅助药物发现(AIDD)等新技术平台。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ADC领域差异化纵深布局,先后投资了抗体研发生产公司荃信生物、ADC连接子与偶联技术公司诺灵生物,孵化了拥有ADC药物毒素原料全产品线的珲达生物,控股了多抗平台型研发公司道尔生物,并和ADC领域全球新兴的科技公司德国 Heidelberg Pharma开展股权投资及产品合作,引进其两款全球ADC创新产品HDP-101和HDP-103,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与其先进的ATAC(抗体-鹅膏蕈碱偶联物)技术平台进行有机融合。未来,公司将继续积极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在现有华东医药ADC全球研发生态圈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新型技术平台合作,打造国际一流的ADC自主研发平台,并计划在三年内立项开发不少于10款ADC创新产品并积极推动临床注册研究。
肿瘤领域,公司与美国ImmunoGen合作开发的铂耐药卵巢癌的ADC药物ELAHERE取得重大里程碑,2022年11月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成为2022年获得FDA批准的唯一一款ADC创新药物,其国内临床工作推进顺利,计划年内提交BLA申请。基于该产品的良好临床表现,后续公司及合作方将通过进一步临床研究推进该产品的卵巢癌前线治疗,支持将ELAHERE作为卵巢癌的首选联合用药。2022年1月,公司引进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原创天然小分子免疫调节剂淫羊藿素软胶囊,该产品自2022年5月正式上市以来,已在国内取得良好的销售表现。此外,公司还引进了一款CAR-T产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其上市许可申请于2022年10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目前国内尚无同类产品获批,这将进一步丰富公司血液疾病领域产品线,形成化疗药物、ADC产品和CAR-T产品多维度管线布局。DR30303为控股子公司道尔生物用于治疗实体瘤的核心在研产品,靶向 Claudin 18.2,已于2022年5月顺利完成Ⅰ期临床首例受试者入组及给药。
内分泌领域,公司首个生物类似药产品利拉鲁肽糖尿病适应症实现国内首家获批,其减肥适应症有望于年内获批,填补国内减重药物的市场空缺。2022年6月,中美华东与中东知名企业JULPHAR就利拉鲁肽注射液的双适应症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公司糖尿病领域实力及研发创新能力得到国际认可。围绕GLP-1靶点,公司自主研发并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糖尿病1类化药新药HDM1002(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已完成IND中美双报,标志着公司自主研发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控股子公司道尔生物基于其自主研发的 MultipleBody平台技术开发了DR10624,为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具有三重激动活性,同时靶向GLP-1受体(GLP-1R)、GCG受体(GCGR)和FGFR1c/Klothoβ(FGF21R)的Fc融合蛋白药物,已于2022年6月顺利完成海外临床首例入组。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GLP-1R和GIPR长效多肽双靶点激动剂HDM1005,从立项到获得PCC分子不到一年,体现了华东创新速度,也标志着公司自主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目前,围绕GLP-1靶点,公司已构筑了包括口服、注射剂在内的长效及多靶点全球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相结合的全方位和差异化的产品管线,不断巩固公司在内分泌领域的国内领跑者地位。
自身免疫领域,公司引进美国 Kiniksa 两款自身免疫领域的全球创新产品ARCALYST及 Mavrilimumab,其中ARCALYST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冷吡啉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IL-1受体拮抗剂缺乏症和复发性心包炎,该产品在国内被列入临床急需境外新药目录,也是迄今美国FDA批准的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适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的治疗复发性心包炎药物,公司将在2023年正式递交中国BLA申请,借助优先审评通道,有望加速满足国内自身免疫及罕见病患者的临床需求,快速实现商业化。公司与参股企业荃信生物合作开发的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HDM3001(原研药(Stelara,喜达诺)用于治疗成年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其Ⅲ期临床试验达到研究主要终点,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递交BLA申请。荃信生物是国内自身免疫和过敏性疾病领域生物药物管线布局最为全面、且整体开发进度最领先的公司之一,已于2023年3月向香港联交所提交IPO上市申请。
未来,公司将继续完善研发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快速产出一批有优势、高成药性并具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PCC/IND成果;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优势化、差异化、源头创新”为主攻方向,明确差异化创新的立项目标机制,每年不少于15个创新研发立项,形成前沿性和差异化并具竞争力的创新产品管线布局;实现自主创新+外部引进双引擎驱动,构建创新研发新生态。
2、持续主动优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药学服务体系
报告期内中美华东药学服务总公司营销团队紧跟公司发展步伐,主动抓住市场机遇,在专职化队伍建设、市场准入、市场部、人力资源体系打造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药学服务人员整体规模保持稳中有升。通过搭建系列化、品牌化的学术平台,统筹管理各产品准入进度,近年来通过在免疫、内分泌、心血管等领域的市场实践,营销团队的专业能力稳步提升,中美华东也逐步成为特定领域用药观念和学术领域的打造者、引领者。同时主动加强学习和探索,持续升级营销技能,丰富推广方式,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药学服务和药品推广能力。
在巩固中心城市院内市场基础上,继续下沉营销渠道,强化基层市场、院外市场和零售市场开发,积极布局药店、基层、电商等终端,增强对C端的直接影响力,实现多终端全方位立体化的销售格局。通过狠抓终端覆盖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加强各省市区域市场部和专职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立足学术推广、具备医学思维的营销团队,站在合理用药和患者获益的角度全面准确传递药物信息并提供治疗方案。
3、自有与许可产品齐头并进,推动商业化取得新成绩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和应对国家和省级药品集采、医保谈判及DRG/DIP等支付端改革,并取得积极成果:中美华东百令片中标湖北中成药集采联盟带量采购,落地执行后销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百令胶囊和阿卡波糖咀嚼片成功续约国家医保目录,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盐酸吡格列酮片和西安博华的奥硝唑片中标国家第七批药品集中采购,阿卡波糖片和泮托拉唑钠注射剂完成多省联盟集采到期续约。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提升百令系列产品、阿卡波糖系列产品在基层市场、零售市场及线上平台的可及性,在提升院外市场的覆盖率和市场份额方面成效显著。
报告期内中美华东还通过和武田制药、辉瑞等跨国药企以及国内北京盛诺基等创新型药企开展中国市场原研创新产品的独家商业化合作,积极推动自身临床医学和学术推广等专业化团队建设,加强市场准入、学术推广、合规管理工作,做好终端覆盖,扩大用药患者群工作,突出原研品牌优势,保证良好的市场份额。顺利完成了年度预定销售目标,并为公司今后自有创新产品的上市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4、创新生产运营模式,推进产品国际化注册工作
2022年公司生产系统在圆满完成市场保供任务的同时,积极推进生产运营模式创新。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大力推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助推员工技能水平和人均劳效提升。向内深挖潜力,持续推进全员精益生产,培养员工精益习惯,深化推进功能性 5S及车间标
准化建设,构建全员精益生产体系,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向外积极开源增收,在保障市场需求前提下,提高资源和设备利用率,积极从外部引进合作项目,通过开展CMO/CDMO业务,增加盈利渠道。加大供应商开发力度,加快进口物资的国产化替代,确保供应安全,重点推进关键原辅物料、设备、配件等独家及进口物资的寻源与开发,有效应对瓶颈物资的供应或涨价风险,努力实现充分竞争,采购节降明显。
2022年公司各项研发工作有序推进,并获得阶段性里程碑成果。截至报告发布,4个重点品种成功获得上市许可、7个在研品种上市申请获CDE受理。报告期内,公司专利申请和维持工作顺利开展,合计申请递交专利申请151件,其中发明专利88件,共获得授权专利69件。国际化注册完成1个制剂品种新加坡获批,完成10余项DMF递交/ANDA回复递交。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首次实现公司制剂产品的美国市场销售。公司结合项目实践,稳步推进外用制剂、复杂制剂质量研究等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包括外用溶液剂、软膏剂、凝胶剂、乳膏剂等项目的开发、提高体外释放和透皮实验方法开发能力、生物药生化检测能力、原料药及中间体杂质谱分析及结构确证水平等。同时着手打造植入医疗器械化学表征平台,为公司医美产品提供质量研究。
(二)工业微生物
公司在工业微生物领域已深耕 40余年,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成功开发和制造了多种微生物药物,构筑了微生物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现有微生物发酵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公司工业微生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研发技术为驱动,以产业化资源为协同,已形成差异化产品管线和解决方案,拥有中美华东、珲达生物、珲益生物三个微生物研发基地,杭州祥符桥、钱塘新区、江苏九阳、美琪健康、美华高科、芜湖华仁六个产业基地,拥有行业领先的发酵单体车间和微生物药物生产能力,覆盖菌种构建、代谢调控、酶催化、合成修饰、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工程技术各个阶段高水平研发能力,构建了微生物项目研发、中试、商业化生产、工程和公用系统保障的完整制造体系。
工业微生物领域已开展立项研发项目累计超130项,主要包括xRNA和ADC等创新原料 17 项(含子项目71项),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30项,大健康和医美原料、动物保健 、生物材料及其他共 18项。公司成立了结构完整的工业微生物事业部,引进一流技术人才,全面接轨国际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研发效率,目前已有研发人员335人,硕博占比23%。
2022年是公司工业微生物板块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一年。公司持续践行工业微生物发展战略,已确立了创新药物(核酸&ADC药物)原料、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大健康&医美原料、宠物动保和特色生物材料五大方向。不断通过研发丰富五大业务领域高创新性、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的产品管线,并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全面推进产品国际注册认证工作,积极开拓国际化业务。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整合传统原料药业务,拓展创新药物原料、大健康产品原料等新业务快速抢占市场,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整体业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年合计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22%。
2022 年5月,控股子公司珲达生物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珲益生物。珲益生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系列工业催化酶及相关生物催化下游产品,已形成酶设计-进化-菌种构建-表达-催化应用研究的完整开发体系,并在修饰核苷、医药中间体等领域形成有特色的下游产品管线。
2022年7月,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浙江工业大学三方共同组建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聚焦营养与医药化学品、医美生物、生物材料及健康代糖品四大领域,围绕智能生物制造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转化研究。研究院未来将与工业微生物板块下珲达生物、美琪健康、九阳生物等企业形成基础研发-中试研发-产业化开发的完整链条,有力推动合成生物前沿创新成果在华东医药工业微生物落地和商业化。
2022年8月,公司完成了对华仁科技的并购,落实了公司工业微生物创新药物原料方向在小核酸药物和IVD化学原料领域的布局。同时公司全资子公司美华高科将助力华仁科技的规模化生产,承担上游修饰和保护系列核苷、部分核苷单体的生产功能。此外,公司也在年末组建了mRNA原料开发和应用服务的技术团队,为mRNA原料和服务方向的业务拓展打下基础。通过系列研发及产业资源整合,公司在合成生物技术、酶催化、化学合成修饰和分离纯化等领域已形成核酸药物原料所必需的完整技术布局。同时利用华仁科技、美华高科等生产基地,形成核酸药物原料和IVD化学原料的整体生产布局。
工程方面,2022年,公司工业微生物完成了美华高科一期的技改工作,也启动美琪健康一期工程、九阳生物抗感染产品生产线和高活性原料药工场建设工作,推进各领域产品管线落地。
2022年,公司工业微生物以市场营销为抓手落实各领域方向的业务推进和整合工作。重点推进工业微生物总部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和国际市场销售团队建设。制定了各领域方向的市场战略规划和大品种培育计划,同时着重在创新药物原料、大健康和医美原料领域开展产品应用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市场准入和国际注册认证方面,也针对各领域方向的特点制定了推进计划并积极推进。
目前,公司工业微生物板块以合成生物、工业发酵、绿色化学制造等技术为底盘,结合现有研发基础和产业布局,形成了“工业微生物事业部+创新技术公司+工业制造基地”的组织架构及格局版图,已完成创新药物(xRNA&ADC药物)原料、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大健康&医美原料领域的整体布局,未来将积极拓展宠物动保、特色生物材料等领域,并持续加大产业布局。
(三)医美业务
2022年对公司医美业务而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作为率先进行医美国际化布局的国内企业,公司医美业务按照“全球化运营布局,双循环经营发展”的整体战略稳步推进,持续聚焦全球医美高端市场,不断整合研发资源和能力,依托英国、荷兰、法国、瑞士、西班牙和以色列六个全球化研发中心,以及 Sinclair在荷兰、法国、美国、瑞士、保加利亚和以色列六个全球化生产基地,形成集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国际化医美业务,搭建起全球化医美营销网络,目前产品销售已覆盖全球 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高度重视医美科技创新,始终践行“高科技研发,高品质定位,全球化产品”的经营理念,不断加大创新科技投入,丰富创新产品管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拥有“无创+微创”医美领域高端产品36款,其中海内外已上市产品达24款,在研全球创新产品12款,拥有STAT专利微球制备技术、OXIFREE专利制造技术、Cryomodulation冰息科技、CORE多频射频技术、RotateRF、Multi-CORE、SVC、PCR等全球医美领域前沿科技,产品组合覆盖面部及身体填充、面部清洁、埋线、皮肤管理、身体塑形、脱毛和私密修复等非手术类主流医美领域,产品数量和覆盖领域均居行业前列。
报告期内公司医美板块整体保持快速增长,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19.15亿元(剔除内部抵消因素),国内外医美业务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按可比口径(剔除华东宁波)同比增长91.11%。
海外医美业务
2022年全资子公司英国Sinclair作为公司全球医美业务运营平台,在克服全球市场高通胀及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上升影响下达成历史最好经营业绩,注射剂及EBD业务均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报告期内Sinclair实现合并营业收入13,457万英镑(约11.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6.90%,实现EBITDA 2304万英镑,同比增长245.95%,并自公司收购以来首次实现年度经营性盈利。
报告期内海外市场强劲需求驱动,Sinclair核心注射类产品收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Ellansé以其独家的STAT专利微球制备技术聚焦长效与安全,不仅可以即刻填充塑形,还能焕活自体胶原再生,让面部年轻化的效果更加自然,上市多年来,产品持续热销。 公司新型高端含利多卡因透明质酸 MaiLi 系列, 使用全球首创保留长分子透明质酸链的OxiFree专利制造技术,能够产生“Smart Spring”智能弹簧凝胶矩阵,填充后具有更自然的效果,同时具备持久突出的填充能力,自上市以来持续受到市场认可,报告期内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90%;Lanluma为左旋聚乳酸类胶原蛋白刺激剂,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被批准可用于臀部和大腿填充的再生型产品,报告期内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4%,已成为海外医美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近日,Lanluma获得2023摩纳哥世界美容抗衰老大会(AMWC)颁发的“最佳身体填充注射剂”奖,此次获奖彰显了国际医美行业对Lanluma产品与技术的权威认可,也是对 Sinclair在高端医美领域成果的高度肯定。公司将继续推进核心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注册及推广工作,Sinclair已计划于2023年二季度陆续启动Ellansé和 MaiLi 系列产品的美国市场注册工作。
2022年2月Sinclair完成了对专注医美无创及微创能量源设备的美国Viora公司股权的收购,进一步扩充了公司医美创新产品管线,并在之后开展业务和市场整合,这是 Sinclair在医美能量源设备领域继全资收购西班牙High Tech公司后又一重要的全球化战略性布局。基于Viora在美国市场积累的良好的品牌声誉、完善的市场服务人员配备、完备的营销管理体系及广泛的市场资源,其将成为Sinclair EBD业务进一步拓展美国市场的有效切入点。2022年Viora公司EBD业务实现美洲市场的快速增长,超出预期完成全年经营计划,
其核心产品V系列是集射频(RF)、强脉冲光(IPL)、激光(Laser)能量源为一体的医美多功能操作平台,拥有 Multi-CORE、CORE、SVC、PCR等技术,用于皮肤紧致及全身塑形等,能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肤质问题,灵活搭配专属治疗方案,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已获得美国和欧盟注册认证,Viora公司亦积极扩大该产品在欧盟和亚太地区的市场拓展,与Sinclair的整合效应已初步得到体现。2023年Sinclair还将通过进一步强化EBD和注射类业务的协同效应,持续构筑公司全球化医美业务的整体竞争力。
2023年 1季度,Sinclair在欧洲市场推出了用于全身塑形和面部年轻化的能量源设备新品Sculpt&Shape,该产品采用创新 RotateRF技术,可为求美者带来舒适、有效、安全的体验,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国内医美业务
全资子公司欣可丽美学作为公司中国市场医美业务运营中心,2022年积极克服市场需求波动影响,持续深耕医美注射类高端市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欣可丽美学报告期内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26亿元,并实现较好盈利。截至2022年底,欣可丽美学签约合作医院数量已超500家,培训认证医生数量超过1100人。
公司核心产品Ellansé伊妍仕凭借再生及抗衰技术与理念,自中国市场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关注度,已成为国内医美注射剂领域的明星产品,持续领跑国内医美再生填充领域高端市场。
2022年1季度,酷雪Glacial Spa在国内成功完成了全球首发,由现代激光医学之父Rox Anderson及诸多哈佛大学和麻省总院的医学专家历时潜心研发,该产品采用革新性Cryomodulation冰息美白科技,从源头低温精准抑制黑色素合成和转运,达到改善肤质肤色的效果,目前已与国内超过40家美业机构开展商业化合作,2023年将进一步拓宽合作模式,加快和国内美业机构的合作和市场覆盖。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快开展核心医美产品的国内外注册及商业化工作。Sinclair从爱尔兰EMA Aesthetics独家引入能量源设备——多功能面部皮肤管理平台Préime DermaFacial,该产品集螺旋真空、微晶磨皮、微电流、射频、超声五种先进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面部皮肤管理平台,同时搭载IoT(物联网)技术,是一款智能化高科技美容仪器,已于2022年9月陆续在欧美等全球主要医美市场实现商业化销售,并计划于202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EBD产品—双极射频抗衰设备“芮艾瑅”(Reaction)为新一代的智能美容设备,开创性的将CORE多频射频技术与真空负压技术相结合,搭载接触式冷却技术,能有效避免能量热损,大大提高客户体验舒适度,已于2022年完成国内代理人变更,并计划在2023年2季度开始在国内销售推广。聚左旋乳酸胶原蛋白刺激剂LanlumaV型及X型于2022年12月获批落地海南博鳌乐城,用于增加面部和身体凹陷区域的体积,尤其适用于矫正皮肤凹陷。
2023年1季度公司新型高端含利多卡因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填充剂MaiLi Extreme和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 Ellansé伊妍仕 M型已分别顺利完成中国临床试验全部受试者入组,并已开始随访。
在持续推动产品上市进度和积极拓展市场的同时,公司还长期追求精益求精的正向价值观,积极参与行业共治,与联盟伙伴齐心打造核心竞争力,建立可信赖的医美消费环境,同时通过自身影响力助力中国再生医美市场规范化发展。向消费者传递“正规医美机构、正规医生、正规产品”的治疗理念,助力医美行业健康、正向发展。
(四)医药商业
报告期内公司医药商业积极应对特殊情况下的多重影响和冲击,切实履行全省龙头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肩负医疗物资保障供应重任,克服各种困难全力满足各大医疗机构药品需求及居民购药需求,为社会防抗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公司医药商业积极保持业务实现稳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医药商业实现营业收入255.53亿元,同比增长10.55%,累计实现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增长3.85%。2022年,公司医药商业在业务上优化组织架构,挖掘整体资源,公司经营产品实现子公司全覆盖;华东医药金华供应链仓库全面投入运营,开启全省两仓配送模式;加大院外市场投入,与浙江省东阳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开展股权合作(已更名为“华东医药东阳有限公司),成为公司东阳区域的运营平台,进一步助力提升全省市场份额;创新业务聚焦产品代理拓展,高端冷链物流,引领高质量发展;在管理上推进集中统一管理,提质增效,人力资源向创新板块倾斜,优化信息系统,为业务赋能。主要举措如下:
1、深耕传统业务,稳固院内,布局院外
传统业务做精做透。抓好创新药引进,院内逐步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扩大高价值产品的份额,不断扩大院内占比,确保稳中有升;OTC聚焦医保定点药店,医院关联药店,连锁药店,扩大覆盖与份额,继续保持高增长率;华东医药自营零售重点发展院内、院边店、DTP门店,实现销售新突破;扩大医疗器械、药材参茸、特药等高价值产品的全省各地区份额,实现业务高增长。
2、培育创新业务,提升盈利能力
1)沿着药品代理、器械代理两条线扩面,从浙江代理到区域代理,再到全国总代,组建面向全国的专业推广队伍,提升代理品种的盈利能力。
2)全力支持扩大供应链第三方物流及配送份额,公司以浙中金华物流基地交付为契机,完成对物流多任务场景下的协同整合优化,专注医药高端冷链,扩大以高端冷链、疫苗为代表的特殊药品配送,稳固医药冷链浙江第一品牌。
3)自营电商平台重点打造自有品牌,做好产品研发,更新迭代,丰富产品群,进一步提升自有品牌 “许广和”线上关注度及影响力。
4)通过扩展对上下游客户的增值服务边界,落地 “从医疗向医美、大健康延伸” 的公司战略,丰富现有业态,从中培育未来利润的新动能。
3、降本增效,合规监管,提升运营绩效
通过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整合,优化人员,推动干部轮岗,培养复合型人才。贯彻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绩效量化考核,向创新管理人员偏重。建立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加强总部管理职责,做到GSP管理的常态化。建立覆盖华东商业的运营系统,实现对各事业部、子公司的统一管理与服务。加强公司合规监管与风险管控工作,开源节流,稳步推进招采工作全覆盖,发挥公司整体合力,降本增效。
二、报告期公司获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竞争实力、高效运作能力、治理水平及价值创造能力获得市场认可,揽获多个荣誉奖项。公司连续第十三年上榜财富中文网评选的《财富》中国 500强,位列357位;入选米内网“2021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蝉联2021年度中国化药百强企业TOP10;荣膺全国工商联“2021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业百强”“2021年度中国医药商业百强”,中国企业联合会“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荣获药智网“2022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TOP100”“2022中国化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100”。另外,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公司斩获第十三届“天马奖”中国主板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最佳投资者关系”“最佳董秘”“最佳新媒体运营”三大奖项;ESG治理方面,公司荣获证券时报中国上市公司ESG百强等多个奖项。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宏观经济及医药行业趋势展望
2022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俄乌冲突升级,冲击全球安全格局,让世界经济增长雪上加霜,并推高全球通货膨胀,引发诸多领域次生危机。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回潮,单边主义扰乱国际秩序,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遭遇逆流,极端天气频现困扰全球。从国际上看保护主义依然盛行,国际制裁升级,国际贸易投资增长面临更大的制约。
持续的高通胀压力、高企的债务水平使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欧宏观政策转向,美联储激进加息,产生了全球溢出效应,引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增加了国际收支压力,加剧了债务违约风险。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出口管制等手段持续对中国高科(600730)技领域施压,中美两国博弈成为新常态。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更多不确定性。
近年来全球医药技术创新不断,创新靶点研发速度仍在持续加快,跨国大型药企在创新生物药的投入也持续增加,AI技术作为提升新药研发效率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加速对新药研发各环节的渗透。根据IQVIA数据,2022年全球药品支出大约为1.48万亿美元(不包含疫苗和疗法相关费用),预计到2027年全球药品支出将达到1.9万亿美元,将以3-6%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驱动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新药物的贡献、专利到期的影响以及生物类似药日益增长的影响。未来五年的关键增长领域是生物药,将占到全球支出的35%。此外,到2027年全球生物类似药的累计支出将超过2900亿美元,缓解了支付方对整体支出的预算压力。到2027年,全球前两大治疗领域:抗肿瘤和免疫系统药品的CAGR将分别增长13-16%和3-6%,增速的差异主要由于抗肿瘤领域仍受新药驱动,五年内预计抗肿瘤领域将增加100种新疗法,而免疫系统领域则面临生物类似药的竞争。到2027年,糖尿病领域支出将达到近1680亿美元,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治疗领域,未来五年的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6%。
据IQVIA预测,2022年中国药品支出约1660亿美元。过去五年,在中国原研药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1%,成为推动药品支出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2022年原研药占药品总支出的28%,高于5年前的22%。未来五年,预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更新将推动更多新上市原研药纳入医保,并促进更高的支出规模。预计未来五年原研药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而其他类型药品的年复合增长率则不超过4%,这使得总增长率将放缓至2-5%。非原研品牌药是中国药品支出的第二大组成部分,由于医院渠道的控费,预计这些药物支出每年的增长不到1%。未来五年内中国药品支出预计增加约300亿美元,到2027年将超过1940亿美元。
(二)行业发展趋势
1、国内医药行业
医药制造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中国医药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强有力的支柱之一,经历了三年的市场调整和磨砺,再次迎来发展的契机,并将成为增强国家内生循环的重要动能和保障。
回望2022年,医药行业经历资本寒冬:医药行业一二级市场同步降温,医药企业估值泡沫开始消退,行业发展逐步回归理性。同时自研国产创新药获批速度加快、创新药不断上市。国产高质替代,成为关键词。伴随一系列创新药的频频上市,2022年不少细分赛道的国产替代进程大大加速,替代质量有明显提升。
2022年医药行业的融资虽受到负面影响,但是中国药企的研发管线占比,以及中国新兴生物制药公司(EBP)的管线占比仍保持上升态势。据IQVIAInstitute发布的相关报告,中国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目前拥有全球EBP管线的20%,高于5年前的9%,并且也高于中国公司占全球总管线的份额(15%)。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EBP管线增长最为强劲,在过去1年中增长了19%。
国产创新药一度扎堆fast-follow,但随着国产创新药研发不断迭代,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药物疗效达到me-better甚至做到first-in-class。据统计2022年中国创新药/新技术licenseout总交易金额达174.2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同比增长22.80%;交易数量达48项,同比增长14.29%。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共有7笔,说明中国本土的研发实力已逐步被海外企业认可,研发质量不断提升。
从需求端看,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将带来更多老年病、慢性病医疗需求,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是医药行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此外,消费升级将带动医美、眼科、牙科等消费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从支付端看,中国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仍有提升空间,居民人均收入仍在不断上升,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医药行业总体规模持续增长,行业发展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2021年国家医保局发布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三年内全国统筹地区全部实施DRG或DIP。通过建立医保对医疗机构管用高效的支付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将有效提升医保资金效率,对医院的发展定位、运营管理都会带来全方面的影响。
2022年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相关部委发布了多个医药行业相关的“十四五”规划,包括《“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药品监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等。上述规划出台与实施,对于规范和引领医药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022年是中医药产业大发展的一年,随着近年来中药新药审评审批政策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中药创新药研发持续升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加强调创新。国家发布的各项中药产业支持政策表明政府不但将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产业的投入,扶植中药产业的建设,还将从根本上保护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药产业水平的提升,预计到2027年中药行业规模或达到万亿元以上。
2023年中国医药经济复苏可期,但分化、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创新仍然是实现医药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2、医美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与消费升级,国内医美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以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产业成为消费新增长点之一,行业发展空间大,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根据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服务收入计算,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自2017年的99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891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7.5%,增长率远高于全球市场,预计2022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2267亿元,2030年将达到6382亿元,自2021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速为14.5%;而全球医美市场自2017年的1258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41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3%,预计于2030年将达到3602亿美元,自2021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速为10.9%,中国医美市场未来增长将领跑全球医美市场。
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医美市场2020年以来增速有所放缓,自2023年呈现恢复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4108亿元(21年至25年CAGR为17.2%)。非手术类(包括注射类填充以及非注射类填充)医美市场因风险较小,恢复较快、效果自然等特点,将成为我国医美主力市场。2021年我国非手术类医美市场规模已达到977亿元,17年至21年CAGR为24.94%,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279亿元(21年至25年CAGR为31.9%)
我国医美市场具有以下3个特征:(1)一线城市的渗透率远高于其他城市,二三线城市未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2)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医美消费人群分布不同,20到35岁为主力消费人群且20到25岁人群的渗透率最高;(3)医美用户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3年,我国医美用户规模将突破2300万大关。
作为纯线下的消费场景,医美消费具有高黏度属性,行业恢复弹性空间相对更大。足够的市场规模,加上医美产品的日益丰富与技术进步的驱动,将持续满足更多求美人群的需求,将是中国医美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为规范行业发展,2021年国家开展各项集中整治行动,多部门相继出台政策规定,医美行业迎来了强监管时代,已全面涉及行业上中下游。2022年以来延续常态化监管,有助于加速行业洗牌及市场集中度提升,推动行业合规健康发展,品牌效应较强的医美头部企业将在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迎来全新的成长空间。
(三)公司各业务板块创新发展战略
1、医药工业发展规划
公司继续坚持创新研发的发展战略主旋律,将创新药作为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方向,密切跟踪国内外生物药、基因治疗、细胞治疗、ADC药物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发展和研发动态,聚焦并重点布局开发抗肿瘤、内分泌及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和慢病领域中具有突出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和高技术壁垒仿制药,形成差异化和前沿性创新产品管线布局。在研发发展思路上,深化全面对外合作及产品引进,在“消化和吸收”远景战略规划中注入新的内涵,坚持“自研+引进”相结合的创新研发思路,不断丰富公司产品管线及完善创新产品中长期布局,始终保持华东研发“动力引擎”和“创新引擎”双轮驱动、协同发展,构建以中美华东为中心的全球化研发战略协作生态圈,同时持续提升产品国际化运作能力,做好自身优势产品和先进技术及专利的对外授权。在未来的科研创新中,将以创新性和差异化为标尺,把握临床价值基本方向,核心是项目推进速度,着眼中长期的管线布局。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丰富并优化核心创新产品管线,争取每年研发费用占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以上,同时不断提高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自主立项及外部引进等方式,力争完成每年至少15个创新项目(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的立项和储备,使现有的每个产品线都有创新产品补充和引领,最终形成丰富的产品管线和良好的产品梯队,保持每年有创新产品上市的良性发展节奏,努力实现2025年创新业务板块占整体工业营收30%的阶段性目标。
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和氛围,强化内部研发体系和技术平台建设。打造一支能力突出、思维开放、富有激情、勇于承担,开拓创新的科研团队,推进公司创新国际化战略真正落地。建立研发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同时通过成立外部专家学术委员会,协助公司进行研发及产品引进的决策和管理,确保科研创新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
2、医药商业发展规划
公司医药商业长期深耕浙江,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十强,在浙江省内已设立11家地区子公司,客户覆盖全省11个地市、90个区县(县级市)。拥有中西药、医疗器械、药材参茸、健康产业四大业务板块,涵盖医药批发、医药零售、以冷链为特色的三方医药物流、医药电商、医院增值服务、特色大健康、产品代理与市场拓展等业务领域,中医药板块已经形成从基地种植、饮片炮制、到自动化煎药,具备自有品牌功能性产品的全产业链。作为一家省级医药商业龙头,重点打造政府事务、储备、配送、营销能力,搭建服务平台,构筑区域性企业的竞争优势。
公司坚持“价值创造,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深耕院内,补缺院外:在院内,继续扩大院内占比,在院外,加强市场覆盖,重点做大华东零售,提升零售盈利能力,为品种导入、处方承接建立行业吸引力的平台;继续做大代理业务,代理业务是商业转型的主战场,“许广和”系列产品上线推广,丰富产品群;全力支持供应链发展三方业务,发展冷链三方物流继续完善以冷链为特色的全省物流体系,塑造医药冷链省内第一的品牌,扩大其他高端冷链产品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产品授权;加大高毛利产品比重,扩大器械与参茸的全省下沉;积极探索县域级医疗机构业务模式,以代煎为起点,协同作战,配合子公司完成业务下沉,积极拓展省内各地区的中药饮片业务。
3、医美业务发展规划
公司医美业务深入贯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以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秉持“全球化运营布局,双循环经营发展”策略。以核心子公司Sinclair为全球运营平台,实现医美全球化经营布局,将其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医美企业,构筑未来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市场作为公司医美业务一个特殊市场,将科技含金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医美+生美”产品陆续引入中国,借助公司在中国的注册、营销实力稳步做大中国市场;在国际,依托公司国内医美营销基础以及医美行业的高速发展,助力国际优质产品的迅速落地和商业化,从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发展并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今后公司将继续聚焦全球医美高端市场,形成集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国际化医美业务。依托英国、荷兰、法国、瑞士、西班牙和以色列六个全球化研发中心,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和能力,积极优化提升产品结构,丰富和完善产业布局。Sinclair在荷兰、法国、美国、瑞士、保加利亚和以色列六个全球化生产基地,将为公司医美产品国际化提供强大的产能保证,更好地满足未来发展及市场需求。
4、工业微生物发展规划
工业微生物将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紧跟全球工业微生物及合成生物学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通过打造一个“工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产业集群,致力于成为工业微生物领域的行业领先者。公司工业微生物版块致力于以微生物制造及相关产业技术为基础,拓展生命科学、大健康和个人护理、动物营养保健等领域的上游原料产品开发和制造。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工业微生物重点致力于核酸药物、抗体偶联药物、高价值和新型微生物来源药物的原料和部件开发制造,主要布局核苷、抗体偶联药物毒素、高活原料药(HPAPI)、微生物来源创新药先导化合物等业务管线。在大健康和个人护理领域,重点致力于保健品功能性原料和化妆品功能性原料的开发制造,主要布局骨骼健康、抗氧化等保健功能原料和保湿、美白等化妆品功能原料。在动物营养保健领域,主要规划布局抗寄生虫感染、抗微生物感染和动物营养原料等业务管线。此外积极开展在活体微生物药物、医药生物材料和酶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的研发布局和业务探索。
(四)公司2023年经营计划
2023年华东医药坚持“高质量、高效率”的经营理念,深耕产业布局,实现更大突破。医药工业板块持续引进具有临床价值的、可快速上市的或已上市的成熟品种,确保营收稳健增长;医药商业板块一切以价值为导向,对标公司2030远景规划,锚定第七个三年规划,保持销售规模稳健增长,实现双高发展目标;工业微生物板块继续完善业务布局,形成重点业务的突破发展,做好内部资源协同,加强市场推广力量的整体配置,达成重点业务的突破发展,为企业转型升级贡献更多正向支持;医美板块将能够为求美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从面部到身体的美容抗衰高端产品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医美行业的领军者。
2023年华东医药在各业务板块稳健发展中,牢抓五个维度的重点工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国际化产品注册、国外企业合作和国际市场产品拓展方面下足功夫;坚持创新转型战略,继续保持在创新药研发、器械、互联网医院建设等创新业务的支持力度,优化公司创新研发管线的动态评价机制;积极践行“双高”要求,提高公司运营水平,努力提升人均盈利,提高商业思维,强化对商机的敏感度;加强财务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公司稳健的营收增长的同时,保持财务健康,持续进行成本节降工作;各业务板块必须紧紧围绕第七个三年规划和2030年远景规划,制定明星产品梯队计划,做好大品种培育工作,保证公司中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创新转型提供有生力量。
1、医药工业
公司秉承“以科研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理念,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丰富创新药研发管线布局。2023年华东的创新研发工作在“消化和吸收”远景战略规划中注入新的内涵,坚持“自研+引进”相结合的创新研发思路,始终保持华东研发“动力引擎”和“创新引擎”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创新引擎”锚定临床需求,使我们始终立足于创新前沿。“动力引擎”是指充分发挥已有的技术积淀和优势,为公司创新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支撑。
一是加强完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明确创新性、差异化、迭代化的科学立项机制,以创新团队为核心,充分发挥华东生态圈优势,快速产出自研成果,同时加强已引进项目管理,加速临床3期项目上市进程。二是要持续引进具有高临床价值、高技术壁垒的、可快速上市的或已上市的成熟品种,确保营收稳健增长。三是加强营销合规转型,特别要加强产品专职化队伍、营销体系化和合规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对医生患者的服务价值,坚定不移地深化布局基层和院外市场,提高市场覆盖率。
质量管理团队要守牢企业产品质量的生命线。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产品质量集团化监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合规安全。另一方面,要加速产品国际注册管理水平提升,认真研究国际注册政策,质量合规标准也要与国际接轨,持续推进产品“走出去”国际化战略。
2、医药商业
商业公司在2023年要继续坚持“价值创造”和“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要在保持销售规模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向价值创造、高质量、高效率经营转型,继续为公司经营业绩高质量提升贡献力量。在传统业务上,进一步夯实院内市场,充分研究来自市场格局、政策冲击,机构合作,行业竞争等方面因素,科学研判,继续稳步提升院内市场占有率;坚持拓展院外市场,注重提升华东零售和华东大药房的盈利能力。对于创新业务,聚焦代理产品和三方物流,做强创新业务。
3、医美业务
Sinclair要立足于成为医美行业领导者的远景战略,一方面在全球主要的区域和市场,进一步整合注射与EBD板块,创建新的直销业务体系。另一方面,在部分主要市场通过分销模式创造新的业务增长,建立和培养卓越的全球销售团队。欣可丽公司通过扩大和加强与头部医美集团的合作,同时继续深耕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逐步拓展二线城市,同时加强医生培训和市场教育,打造高端医美企业和产品品牌,多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
4、工业微生物
2023年,工微板块要完善核心业务布局,实现重点业务突破发展。要贯彻“双高”思想,发挥整体运营功能,做好内部资源协同。要加强市场营销力量的整体配置。在xRNA领域,以华仁科技和mRNA项目公司为龙头牵引,巩固国内的行业地位;在大健康领域,加快美琪项目建设,选择具有适合市场规模同时技术具备实现可行性的产业品种开展快速研发,利用美琪生产资源进行商业化落地;加强原料药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按规划推动各原料药产品的全球注册和认证工作,利用注册推进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主流供应商。做好xRNA原料版块内各个主体的协调和整合工作,形成ADC毒素的一体化商业供应体系;整合研发力量,在合成生物学重点项目上形成突破。
5、生产及供应链管理
2023年,华东医药生产体系仍然要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创新突破,在实干中学习,持续推进团队和体系建设,抓好基础管理,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通过精益管理、高效率运营思路,把产能发挥到极致。努力打造”安全、合规、高效“的生产运营体系,坚持降本增效不动摇,为公司转型和新业务拓展助力。结合目前各业务板块运营实际,做好各类产品的国际/国内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组建国际/国内供应链管理队伍,支撑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生产体系管理团队的商业敏感度、运营思维和利润中心的思维,培养全局思考能力。在保障现有品种发展的基础上,集中优势产能到更有价值的产品上去。
6、公司BD策略
2023年,公司BD团队要紧跟公司第七个三年规划和2030年远景规划目标,提升公司投资布局的精度和准度,协同战略市场部、财务部等部门做好投资收益分析,识别风险、把控风险,防范风险,让我们的优势产品能有进有出,健全产品管线,支撑公司战略发展。BD工作将从三个方向发力:一是聚焦能快速为公司带来收益的优势品种,如已上市的成熟品种或三期前后的品种,不断丰富我们的产品管线。二是立足公司肿瘤、免疫和内分泌三大核心产品领域,不断扩大治疗领域,协同现有产品布局,快速形成销售规模。三是布局新的技术平台。
(五)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行业政策变化及产品降价风险
医药行业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之一,关系着国计民生。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深刻影响着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医疗卫生领域改革不断深化,集采、医保谈判等各项政策持续推进,逐渐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化。地缘政治、宏观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也扰动着市场行情,医药行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水平也面临着挑战,新药产品也可能面临着价格降低风险。应对措施:公司持续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国家医药政策,及时做出调整,同时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丰富核心治疗领域产品管线,提高核心竞争力。此外,公司通过精益管理、降本增效,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大力拓展基层和自费市场,提高市场覆盖度。并开拓医美领域与工业微生物领域,不断提高品牌竞争力,打造新的赢利点。
2、新药研发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新产品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历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申报注册、获准生产、商业化落地等过程,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国家政策、市场因素、监管审批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研发进程。此外,新药研发对研发人员的要求较高,人力和前期研发费用的投入会对公司实现当期经营目标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新药上市后也面临市场需求检验,也有可能遇到降价的风险,可能会产生研发投入回报不及预期等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继续加大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内部核心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培养一支可支撑创新药研发全周期的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聚焦核心治疗领域,通过自主立项加外部引进的方式,持续丰富优化产品管线,并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实力,打造华东医药研发生态圈;将继续优化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科学的新药调研评估和决策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建立密切联系。
3、投资并购风险
对外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为实现公司创新转型发展战略,公司围绕创新药、医美以及工业微生物领域,持续进行投资并购活动,形成商誉。如果未来收购的公司经营状况出现波动,则可能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当期经营业绩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对标的公司的投后管理以及业务整合也对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措施:公司将致力于全面提升自身经营规划、管理架构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统筹能力,不断强化收购子公司的资源共享、协同增效,不断提升公司统筹运营和治理的业务整合能力,同时定期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并加强投后管理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及时性。
4、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国际化进程驶入快车道,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增加,医美销售网络覆盖全球,工微板块也在加速开拓国际市场,公司以外币结算业务比重正不断上升。汇率变动对公司影响深远而持久,可以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也会对公司的成本和利润水平造成影响。汇率波动将会影响公司出口产品价格,也会对公司造成汇兑损益,直接影响公司资产、负债及收益,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汇率变化,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经营对策,化解不利影响;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的培训,强化风险规避意识,善于利用财务手段规避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