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渤健(Biogen)披露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收入22.91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3.1亿美元,去年同期收入为24.63亿美元,同比减少7%。不过,其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3.879亿美元增至3.934亿美元,同比增长1.50%。
展望2024年下半年,渤健重申了2024年的业绩指引目标,预计全年每股收益为15美元至16美元,中间值增长5%。尽管如此,渤健在第一季度财报中表示,预计2024年全年的收入将面临中等个位数百分比下滑。
三大类产品管线表现平平
多发性硬化症管线方面,Tysabri(那他珠单抗)带来了4.313亿美元的收入,是渤健第一季度最为畅销的产品,但较2023年同期仍有小幅下跌。
富马酸二甲酯(TECFIDERA)因专利已经失效,销售额持续下降,第一季度仅卖出2.543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销售额降幅不大;VUMERITY是为了应对TECFIDERA专利悬崖而开发的505b2,该季度销售额为1.275亿美元,相比2023年同期增加17.8%。
β干扰素(AVONEX)是渤健卖了20多年的老产品,该季度营收1.785亿美元,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
罕见病管线方面,渤健拥有诺西那生钠(Spinraza)、Qalsody(tofersen)和Skyclarys(omaveloxolone)三款药物,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分别为3.413亿美元、0.046亿美元和0.78亿美元。其中,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治疗药物Spinraza是本季度第二大畅销产品。
2
图片来源:渤健官网
生物类似药方面,渤健主要有BENEPALI(依那西普)、IMRALDI(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FLIXABI)和BYOOVIZ(雷珠单抗)四款产品,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分别为1.187亿美元、0.548亿美元、0.178亿美元、0.056亿美元,生物类似药总销售额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
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Viehbacher于2022年11月就任渤高层,他在一份声明中将渤健强劲的财政业绩归功于新产品上市的稳健执行,以及显著有效的成本节约和利润率改善计划。
2023年,渤健实施了一项全面的成本削减计划,其中包括在4月和7月进行裁员,以期在2025年之前节省10亿美元的运营开支。
渤健财报中还透露,第一季度Leqembi(仑卡奈单抗,Lecanemab)的市场收入环比增长了近3倍,使用阿尔茨海默氏症疗法的新患者逐月大幅增加。
AD神药步入收获期
Leqembi是渤健与卫材合作开发和商业化的一款重磅潜力品种,是一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2023年1月6日,Leqembi获FDA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6月10日,FDA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咨询委员会专家以6:0的投票结果支持Leqembi以III期CLARITYAD研究的积极结果获得完全批准。7月6日,FDA批准LEQEMBI(lecanemab-irmb)100mg/mL注射液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申请(SBLA),使其成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批准的治疗方法,证明其可以降低成人AD患者的疾病进展速度,延缓认知和功能衰退。
2023年4-12月其销售额达到14亿日元(约977百万美元),4-9月份该产品销售额只有4亿日元。自7月份获得完全批准后,开始呈现放量趋势,从10月开始更广泛的PET覆盖,
截止2024年1月累计使用患者2000人,周销售量达到150万美元。其主要得益于美元市场的销售覆盖,卫材正在美国建立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诊疗路径,以实现中长期的稳定市场渗透和销售增长。
2024年第一季度,Leqembi创造了1900万美元的收入,较2023年第四季度700万美元的收入增长了近三倍。渤健表示,2024年3月,渤健与卫材双方合作记录显示,Leqembi的新患者数量显著增加。自2023年底以来,目前使用Leqembi的患者人数增加了近2.5倍。
2024年1月9日,Leqembi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轻度痴呆。
在中国,2023年10月,Leqembi通过海南药监局审核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定价每瓶3328元,规格200毫克(2毫升)每瓶。按此价格,一个60公斤体重的患者月均治疗费用约2.17万元,年治疗费用约26万元。本次仑卡奈单抗获NMPA批准正式进入中国,据北京日报报道,该药上市后预计定价2508元,即一个60公斤体重的患者月均治疗费用约1.5万元,年治疗费用约18万,较此前便宜了四分之一。如果未来能进入医保,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
小结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基数庞大且不断增长。根据《2023Alzheimer’sDiseaseFactsandFigures》,2020年美国65岁以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人数约610万且在不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850万人。
面对这一巨大市场份额,强生、默沙东、辉瑞、罗氏等纷纷入局。但受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复杂影响,不少MNC接连折戟。目前,这条赛道只剩下了Leqembi和礼来的Donanemab,后者有望在今年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