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前,又一条医药代表虚开发票的产业链被警方通报。据广州警方通报,海珠警方联合广州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捣毁了一条由药品生产厂家、代理商、“医药代表”及个别医院、药店人员组成的特大虚开医药行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产业链,抓获以赖某(男,39岁)为首的41名犯罪嫌疑人,初步查明涉案金额达15亿元。
据相关媒体报道,警方发现了多家医药代理公司存在虚开增值税发票嫌疑。通过对上述公司及下游有业务往来的医院、药店进行调查。民警通过侦查,发现了一个游走在这些医药代理公司与医院、药店之间的特殊群体——医药代表。
报道显示,上述医药代表与医药代理公司合作,以代理公司的名义向正规厂家采购药品,再通过“空壳公司”药企制造虚假交易,伪造转账记录,开具增值税发票的形式,将药品价格推高2-3倍甚至更高后,高价销给医院和药店。
通过虚假交易、虚开发票方式谋取高额利润后,他们会与代理公司按比例(医药代表占85-90%,公司占10-15%进行瓜分,同时再给关系网中的医院、药店采购人员高额回扣,以维持关系。他们将这种合作方式称为“过票”。
最终,专案组查明,五家医药代理公司为填补“过票”产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缺口,通过支付票面金额5%-10%的手续费,向上游票贩非法购买来自广东、湖南、安徽、海南、浙江等多间“空壳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约1.3万份,涉及税额约2.2亿元,价税合计约15亿元。
其中,代理公司以“支付货款”的形式,将非法获批转账到医药代表指定账户作为回扣,累计金额达3.6亿元。
在上述案件中,涉及的医药代表和医药代理公司均是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医药反腐的力度加大,二者已成为相关部门的重点检查对象。
两票制后,传统代理层级被取消,制药企业和医院之间的发票流程简化为:厂家—流通企业—医院,资金流变为:医院—流通企业—厂家,销售模式由原来的“低开”转为“高开”。
而随着层层分包行为被取消,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咨询管理服务”和“医药科技咨询”等第三方服务公司。这些空壳公司打着CSO旗号,替药企划拨营销费用,是带金销售的重要一环。
资料显示,一批CSO公司在两票制之后出现,代替了多级代理商的角色,行业规模高达213亿。但随着CSO企业内部的诸多税务合规问题浮上水面,大量公司又纷纷破产倒闭。
6月5日,国家卫健委、财政部、国税总局、公安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2020年医药反腐工作要点,明确将CSO作为打击重点。文件明确,将严厉打击医药企业与CSO串通,虚构费用套现以支付非法营销费用的违法行为。
此外,国家对医药企业的管理不断加强,企业面临的税收管理也在日益严格,国家医保局发布的两份重磅文件《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的操作规范(2020版)》和《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级的裁量基准(2020版)》,禁止虚开发票行为。
也就是说,随着医药行业对CSO等公司的严格监管,企业的税务合规将直接影响企业信用,乃至于最终的产品推广和业绩表现。